耀州瓷:千年炉火不熄,匠心续写青瓷新篇
3日上午,首站来到铜川市陈炉陶瓷古镇。在这座被誉为耀州瓷 “千年炉火不灭活化石” 的古镇里,采访团首站探访了铜川市耀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实践创新基地。该基地由第六代耀州瓷传承人王战军于 2017 年 11 月在印台区陈炉镇民间工艺瓷厂基础上改建而成,承载着耀州瓷从唐代创烧、宋代鼎盛至今的技艺传承使命。

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,耀州瓷历经千年发展,在王战军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。他不仅完整传承耀州瓷制作技艺精髓,更带领团队推陈出新,陆续研发出黑釉剔花瓷、兰花大老碗、传统青瓷、印花瓷等八大系列 500 多个品种,产品兼具鉴赏、收藏、陈设与馈赠价值,成为耀州瓷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。“我们既要守好老祖宗的技艺,更要让它跟上时代步伐。” 王战军介绍,基地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,积极与各大美术类院校开展交流合作,搭建研学与实践教学平台,已成功培养省级陶瓷工艺大师 2 人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2 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 人及多名陶瓷技术能手与烧窑技师,为耀州瓷传承注入新鲜血液。
凭借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突出贡献,该基地先后荣获 “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”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”“市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” 等多项荣誉,成为陕西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标杆。
炭精画:笔尖留存本色,创新让古老艺术 “活” 起来
3日下午,在咸阳,采访团走进咸阳市非遗炭精画传承示范基地,对话秦都新阶层副会长、四代炭精画传承人王倩,聆听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 “新生” 故事。
炭精画源于国画,以炭精粉为颜料,凭借立体感强、色调层次丰富、细腻逼真的特点,自清代起便成为民众纪念逝者的重要方式,在民间代代相传。王倩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,热爱绘画,少年时期即拜师学艺,打下坚实的炭精画基础。

“炭精画的魅力在于‘真实本色’,即便时代变迁,这份初心也不能丢。” 王倩表示,随着社会需求变化,她打破传统炭精画以人物为主的题材局限,将乡村振兴、时代楷模、民俗风情等时代元素融入创作,《咥面》《关中烧茶老人》《铜车马》等作品生动展现百姓生活,让炭精画更贴近大众。
同时,王倩在技法上不断创新,借鉴现代绘画的光影运用,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;探索炭精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,丰富表现语言;更开发出《为人民服务》《主席 1937 在延安》等文创产品,让炭精画从 “欣赏品” 变为 “日用品”,成为咸阳特色文化礼品,甚至吸引意大利友人收藏,登上国际航班展出。2024 年,她打造的 1000 平米传承示范基地,不仅为匠人、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,更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大批传承人才,扩大炭精画受众群体。如今,“参观刘古愚纪念馆 + 探访炭精画基地” 已成为咸阳文旅新选择,为非遗传播拓宽路径。
同心聚力传文脉,非遗保护启新程
此次 “传承之光 同心点亮” 基层行主题活动,不仅全面展现了陕西耀州瓷、炭精画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创新成果,更凸显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。非遗传承人以匠心守初心,以创新谋发展,让千年非遗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。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