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位在长江上游与嘉陵江交会口,自古就有山城、雾都的称号,李白诗句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更是一般民众对于重庆的第一印象。1942年美国汉学家费正清从飞机上俯瞰重庆时说:“这是一个极为不幸的人类居住地,连一块平地也没有,在城里往来要像山羊一样忽上忽下。”
而尽管人口达到3000万人,是西部人口最稠密的地区,但发展状况始终不如四川的省会成都来得被重视,重庆人甚至会发牢骚:“都是重庆在养成都。”一直到1997年,在配合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之下,重庆才正式被升格为中国大陆第4个直辖市,赋予其较高的政治地位与发展权限。
但是,直辖市的地位并没有让重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,经济发展状况不如预期。1997年至2007年间,重庆对外开放的力度不足,每年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都只有个位数字的成长,2003年之前,外商投资金额还不足5亿美元,2003年到2007年也只有10亿美元。
这个情况直到薄熙来上任之后才有剧烈的转变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以其在大连市、辽宁省、商务部的工作经验,在当地大力推动“解放思想、扩大开放”的思维。
过去,重庆市政府只依据老工业区的特性,发展基础重工业,但薄熙来转向以2、3级产业同时发展的模式,吸引外商进驻。
重庆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:“过去只吸收外资来搞工业,房地产投资少,2008年开始采用多渠道、多层次的方式吸引外资,进行全方位的开放。”
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今年在重庆的投资模式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富士康一面投资10亿美元建造惠普笔电的生产线,一面以10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取得重庆解放碑闹区的最后一块商业用地。
2008年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就成长了170%,达到27亿美元,从西部12省市的第6名跃升至第2名,今年更可望吸引39亿美元的外资,成为第1名。
而去年连中国大陆都难以幸免的全球金融海啸,薄熙来不仅带领重庆通过考验,更让“重庆模式”被中央电视台拍成教材,成为其它城市的学习教材。
去年3月份,正当中国大陆各界分析师还在对雪灾灾情进行评估时,薄熙来就带团到广东、上海、浙江等沿海城市进行考察,了解金融海啸对产业的冲击。并且在4月份就决定提出6条促进经济成长的措施,包括贴息贷款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、补助出口创汇等等,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对金融海啸做出反应的城市。
同时,重庆过去被诟病的外销量不足问题,却成为不被金融海啸冲倒的重要因素。重庆的工业销售值中,90%是内销,10%是外销,当国际市场萎缩之际,重庆反而可以逆势成长。去年经济成长率为14.3%,高于全国的9%,今年中国大陆积极保八,但重庆却要冲12%。
近期各界只关注在薄熙来大力扫荡黑道的政绩,以及提倡红色教育的措施,但实际上薄熙来以其开放弹性的作风,对重庆潜移默化的改变,才是真正需要被重视的地方。(责任编辑:海浪)